分类 随笔 下的文章

一场暴雨

这周二的下午,通知晚上18:20分左右有领导培训,组内的人参加。因为老婆有点感冒,到点的时候我就和领导打了个招呼就收拾东西跑了。

人总有一些“变态”的心理,想着同事都在加班,我一个人溜了,竟然有一丝得意和侥幸的快乐。回家骑着小电驴也仿佛跑得比平常快一些。刚到半路上,看着不远处的高楼后面乌云密布,忍不住停了在桥上拍了两张照片。
看了下这架势应该是要下暴雨了,也不迟疑,马上坐上小电驴准备在暴雨下来之前赶回家。
没骑几米,发现车子屁股一扭一扭的,心想这下坏了。回头一看,果不其然车子爆胎了。也不犹豫,推着车就开始往回跑。顺便看看路上有没有补胎的才是正解。平时骑着也没啥感觉,推这小电驴还挺重的。刚过了几百米路的样子,雨点子开始砸在身上了,没过30秒,全身已湿透。
最后在边上的小区里绕了几圈才找到一个修车店,师父摸了一下胎,拔出来三根钉子!
当天晚上,睡觉前给老婆量体温的时候给自己量了一下,37.5摄氏度。等第二天一醒来,完了,38.8摄氏度!
8点左右赶忙拿了东西去社区医院,也不知道是不是疫情期间,发热诊室外面的病人很少,医生更少。一个医生一会在那个房间做外地返回人员的核酸检测,一会跑到这个房间来看发热。
先做了核酸检测,然后验了个血常规。
好在整个流程也简便了,就这样等我回到家也12点了。到家第一时间是喝水,然后看了下药的说明,分别吃了一些。最后拿出请假条准备拍照给领导看的时候,发现不对。医生给开错了,开成了别人了。
让我这高烧的人再跑一趟医院有点吃不消,更重要的还是医生的失误。然后我给社区医院打了个电话,接电话的直接回道:“你自己再过来一趟,重新开一下”
我说:“有没有办法可以不过去的,比如你让医生帮忙重开一下拍个照片给我”,毕竟我也只需要照片。
她回:“这不行了,这个一定要本人的卡才能卡的!”
我说:“那医生怎么用我的卡给我开成别人的了?”
她怒了:“你冲我发什么脾气啊,又不是我给你开错的”
这一下,我情绪也不好了,声调也高了起来:“我哪一句是发脾气的,就是问你一下这样行不行”
然后,她还在那里嚷嚷,我就给挂了。下次,这种电话得录音。
最后,老婆给我p了一下就解决了,有时候解决问题确实得换一换脑子。

埋土灰

下班路上,有一段乡间的小路。小路上不像主路那样车流不息,两边有一些小瓜农在卖瓜果花卉,后边是一些瓜果地和花卉园。
平常早上经过的时候瓜农们已经下地干活了,晚上回来的时候瓜棚里刚亮起灯。
今天下班回来早了一些,路过这里时,发现前面烟雾蒙蒙的。心想怎么回事。还没有骑近,远远得闻到一个熟悉的味道——埋土灰的味道。
记得小时候在家里时,每到烟雨朦胧的时候,就会闻到这个味道。许多人家的门口、菜地、田边,都会有一个正在冒烟的土堆,隐隐冒着火星,若是有一阵小风,火星随着稻草也能乘风而起。泥土混着稻草燃烧的烟雾,再带一点小雨的潮湿,,对了,这就是埋土灰的味道。
大概是在秋天,番薯已经从地里收回来了。在埋土灰的时候,若是藏上一两个番薯,是那个时候最开心的时候了。所以我喜欢江南烟雨,并不是诗意的,是带着土灰味道的番薯,或者是在边上铲土的爸爸。
只记得埋土灰这件事,在成长以来,一直是爸爸做的。
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埋土灰,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下雨前埋。

两个小女孩

上半年,阿坛给我吃了几次雪莲果,我回家后和老婆说味道还不错。之前没吃过,这个味道还挺喜欢。

今天下午的时候,手表提示我该站起来走走了。我给阿坛发了微信,“吃果果”。然后我拿了早上带过来的两个雪莲果,就到水台去削皮了。削到一半的时候,阿坛过来了。我把另一个递给他,然后马上削好手上这根。
转身走到落地窗边上,看到有两个小女孩坐在窗外的三楼休息平台上。十三四岁吧,一边荡着腿一边啃着手中的香肠,十分惬意。我一眼就认出了边上的两个滑板,之前在食堂的楼梯口放着。说明这两娃在这里有一段时间了。
我看着她们的时候,被其中的一个小女孩回望了。我赶紧回退了几步。
阿坛削好雪莲果后,也走到窗边的栏杆。他看到小女孩,说,“晚上9点多的时候,我看她们还在,真的好可怜,也没什么玩的”
我上前又看了一眼,看着她俩挺开心的。突然大笑道,“我们在看她俩,她俩又何尝没有看我们;我们笑她们晚上到九点还陪着家长上班。她们难道没有笑我们半夜还在加班么!”
阿坛说,“那好像还是我们惨一点”。

题外话:
自从因为腰肌劳损去医院查过之后,基本上每个小时的工作,我都设置了一个起身的提醒。泡茶、上厕所、吃个水果,总之让自己站起来走一走。年轻人都不年轻了,也要注意身体。

项目已死

人活三十多,才领悟到有钱才有自由(观点和经历有关,不喜勿喷)。

考虑到孩子读书接送,以及避免和老人过早的住在一起等问题,老婆决定先辞职一段时间。以目前的收入和积蓄,维持个一年半载不是问题。但是,时间久了总归是个。一方面是经济的压力,另一方面是其他问题(也是经济引起的)。所以,从去年年底到现在,我一直在留意各种小项目,觉得合适的也会去搏一搏。是时候总结一下这些失败的经历了,也许这些才是对自己最宝贵的输出了。以下是泣血长文:

港股打新

理财这方面是一直关注的,但是因为工作时间的原因,一般买基金偏多。去年开始学习可转债,倒是还不错。然后看着港股打新收益不错,而且开户各种活动,就跟着大家学习港股打新。
新办了建设银行卡,准备了2万块钱从建行转至SIB,再转至富途。最后发现中间扣除的手续费很高,基本上就是开户活动福利的数值。
然后马上参与,第一个中的是环联连讯,第二个是京东物流,这两个暗盘卖出,小赚。
紧接着,中了百度集团。大跌,继续持有,持续跌。因为申购其他股票,钱不够,卖出,结果大涨,卖飞了。
继续学习吧,玩还是可以玩的。毕竟如果行情不好,筛掉一批人之后,对剩下的人总是好事。

项目所得:
1、 不了解清楚不要盲目参与。
2、我一个对股票都不了解的人,去参与什么港股。而且就算挣了,钱怎么回来也是一个问题。

外卖cps

这个项目开始确实可以做的,应该有3-4个月的生命周期。因为到后面,由于美团这些平台频繁的更改规整,以及各类小平台的崛起,导致个人做得收益下降了很多。
这是外因,其实和我没啥关系。我纯粹是因为自己动作太慢,时间都花在自己研究注册了一个工作室,然后用工作室去开了一个企业公众号。其实这个项目应该花时间的地方适合在推广,所以也能看出推广是个人比较薄弱的地方。还暴露出一个致命的问题,就是人总是在挑自己愿意做、简单做的事情。稍微有点技术的,就疯狂尝试用技术去解决问题(程序员炒股总想到量化交易)。
项目所得:
1、 对公众号的操作更熟练了。
2、 对推广的方式更了解了。
3、 互联网上最大的风险就是“时间”。减少隐形的时间成本,也能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。
4、老婆每天中午吃什么我知道了、、、

tiktok视频搬运

这个项目是死于入场晚,本身就是作为韭菜被收割的。今年2-3月份,在选择生财还是tk的时候,选择了tk这把镰刀。
视频搬运的收入来源于部分地区的基金投放。没有考虑到视频搬运这一行原本就有大批量的专业人在玩。人家更专业,玩法更精通。我还在大学的时候,那时候网络相对自由。就已经存在国内视频和youtobe互搬了。
最后按照培训的的思路去做,先做宠物号,发现泛滥了。再做电影号,发现无法提现了。紧接着大家转战英国地区。紧接着转战ins了。

项目所得:
1、 入场前还是得充分考虑。不能被一席话术就吸引了。
2、为了适应欧美时间,熬夜成了习惯。
3、决定做了之后,要用的手机是分批购买的,耽误了不少时间。
4、开拓了思路,美金如果能赚,加上汇率会很香

团大师拼团

这个项目是充分考虑了的,明确是一个资金盘,早入早出就可以。立马用自己的公众号和知乎上写了几篇软文。
通过公众号有几十个人加微信群,但是转化却特别低。一个原因是很多人都是已经注册了解,才搜索加群的。第一个原因是自己不忍心用欺骗的话术去引导大家,尽量给大家介绍项目背景和自己的实战情况,要玩的就玩。如果用我链接注册并投入成本的人,我愿意拿出一部分收益来回馈大家。可能是因为我将风险介绍得越详细,大家越谨慎。哈哈,怪不得别人的推广只写利益不写风险。
知乎上因为第一次的文章违规,这一次写得特别小心。但是没有考虑到人性。知乎的文章由于竞争对手的举报,删掉了。公众号倒是引流了几十个人到微信群,也不知道被群里谁给举报了,导致公众号都被永久封闭了。
还有更过分的,也是始料未及的。很多人在群里发广告、发自己的邀请链接。看样子,在赚钱这方面的人,已经利益至上,不讲武德。
目前自己还在玩,再学习一下大佬是怎么推广的。

项目所得:
1、 挣钱不要迷了心眼。
2、 公众号真的是一个很容易被举报封号的东西。
3、抱团的收益要大于个人单干。

知乎好物

这个项目死于未开始,因为自己的账号才3级。4级才能有知乎好物的权益。
怎么死的呢,是因为三月份写tiktok新手操作文章的时候被举报,导致文章被删,有了违规记录。知乎好物还有一个要求就是90天内没有违规记录。7月份刚刚复活,又写了一篇团大师的操作记录,又被举报,导致违规。所以是死于自己对知乎的规则和竞争对手了解不够。因为这些都是竞争对手举报的。
哭笑不得之余,也有所得。知乎举报是可以获得盐值的,这就是一个绝佳的途径。

思想的懒惰

最近这三个月是有点忙的,尤其是下班后,一直在尝试各种小项目。
这两天突然在想,是不是有点过了。就是那句话,用身体的勤劳去掩盖思考的懒惰了。
稍微要动脑的事情都只是记在了to-do上,越积越多。明明是比以前花更多的时间,搞得人身心都很疲倦,但是却没有明显的收获。

最大的收获就是,现在敢于尝试了。要是思考再跟上的话就好了。记得蒋勋在书中说,“忙”就是心死,就发现不了美了。

昨天晚饭后,智谭抱了一本600多页的英文版《社会心理学》原著过来。说,“这本书太难啃了”。
我说,“是因为英文吗”。因为我并不擅长英文,最近也在刻意的多练习。
他说,“不是,就是一个人看,太难攻克了”。
我明白他的意思,他这是想拉我下水呢。(记得两个月前还拉我看经济学原理)
我说,“这本书我也正想看,要不一起”
“我就是这个意思,但是方法还是得商榷一下。之前的共度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。”他说。
“那就几个章节的内容之后做个总结和分享,毕竟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”,我回答。
“那就这么办,一个月时间吧,把它解决”。他说
“、、、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