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 随笔 下的文章

2021简单总结

每一年都很匆匆,今年也是一样。今年可能感觉上最累,因为今年为了提高收入,在空余时间做了多个项目的尝试。而这些空余时间是在下班后、陪完孩子和家人之后的时间,持续了大概有大半年。
慢慢得发现,除了收入并没有大幅度提高之外,身体和精神也越来越疲惫。
但是,改变并不容易。这段时间的生活节奏也很难一下子改过来。下班回家吃饭,陪娃到他睡觉,然后自己洗漱,最后开始自己的节奏。9点钟左右就困得不行,1点钟左右脑子又非常活跃。总之,慢慢来吧。

扯远了,扯远了。

前几年还特别期待元旦,可以查看各个APP推送的年终总结报告:

  • 今年消费x笔,总共支出x元,超过x人。
  • 今年我听了xx首歌。
  • 和xx通了最晚的一次电话。
  • 全年获利最大的一只股票是xx。
  • 今年读了x本书。
  • 全年打开某APPn次。
    一条条数据,是我们这一年生活的轨迹。而我们着急看的原因大都是为了发朋友圈,炫耀自己的高消费,炫耀自己的低消费。
    今年的年度总结得换一个思路,忽略掉大部分数据,只总结个大概吧。重方向而轻细节,这便是我2022年的阶段性总结准则。但是每日计划需要重细节和阶段,特别是需要量力而为。计划多了,便不是计划了,执行效率会降低,拖沓会卷土重来。

读书

今年读书确实用力了,但是感觉还是远远不够,不管是在阅读的时间、速度、内容,还是在深度上。明年继续在心理学、经济学和人文上前进,其他就是继续填之前挖的坑。

主要读了这几本书:

  • 《大秦帝国》4-7卷
  • 《读库2021》00-04
  • 《社会心理学》
  • 《目送》
  • 《乡土中国》
  • 《乌克兰拖拉机简史》

《大秦帝国》这本书还是不错的,在战争的大场面和攻守器械上写得非常详尽。稍微不足的是在人物和感情的刻画上比较刻板。
《读库》系列是前两年接触到的,21年尝试性的订了一年。22年可能不会订了,一是因为内容并不是很具有实时性,也就是说我23年看22年的也没问题。第二个原因就是价格稍微贵了些,一套订购读库的费用可以在京东活动时期囤很多书了。
《社会心理学》这本书是好友忽悠我一起看的,说一起看,定期做个输出分享,有利于吸收。我想着尝试一下新的形式也挺好,然后定期得总结输出,计划是一周一次。在完成四次的总结和分享之后,娃因为要上学来身边了,下班就得往家里跑,计划也就中止了。

工作

今年工作主要有两个变化。
一个是个人方面,孩子来身边读书了,生活的重心有所偏转,工作上没有特殊情况和任务,都是下班直接往家跑。
另一个方面是是公司的,今年部门和公司的组织变化还是挺大的,刚开始是两个测试团队合并整合,然后因为公司层面的整合,导致部门又拆分了。使得原本比较要好的领导也去了另一个部门,人事管理上也大有不同。新的领导不是很对口,明年恐怕比较艰难了。

投资理财

  • 今年大部分收益都来自可转债的打新和买卖。
  • 港股打新今年行情不好,没怎么参与。
  • 今年大V的投资组合产品都被下架了。之前买的是韭聪定投,盈利还可以。
    总体收益为负,因为虽然可转债这边“全家总动员”挣了几千块,加上股票挣的,都抵不上恒生互联的亏损。恒生互联边跌边加,已经满仓接近装死状态了。

生老病死

  • 大舅检查出来癌症。
  • 奶奶去世,享年93岁。

环保

如果没有疫情,垃圾分类应该会做得更好一些。记得是正在推广垃圾分类的时候,疫情来了。然后就逐渐没什么声音了。下面是虎哥干垃圾回收上的数据,没有年度数据和总体的回收金额数据,小差评。
虎哥总参与天数968天,总回收重量492.8kg,总参与次数52次。

年份回收重量参与次数回收金额
2020年6.13
2021年486.749

疫情

疫情之下,让自己对生死和自我有了更多的思考。

2022目标

如果用一句话来规划我的2022年,那就是“计划我的执行,执行我的计划”。

计划将时间主要投在这几块:

  • 家庭。今年老婆在家歇业半年,明年老人可能回来帮忙带孩子。家庭问题会更多,需要倾注更多的心思和精力。
  • 投资。需要更加得被动化,收益扩大化(可以的话)。
  • 个人。读书、健身和技能的学习,输入和输出都需要强制做计划。
  • 工作。见机行事,不行就谨慎换坑。

看抖音pk,感觉自己是个傻子

今天晚上打开了一下抖音,真是罪恶至极。

没刷两个视频就看到两个人在那里叫战,喊着要PK。
一个号称长沙一哥,另一个不知道什么名号,只记得叫莫愁。莫愁称3天内输了就离开抖音,一哥说输了就喊对面师奶。
紧接着,PK就开始了。我也不知道大家在直播间刷的礼物是进谁的口袋,是平台的口袋还是一哥的口袋,亦或者是两者都有。从头到尾也没看到一哥有所表演,就是一个劲得喊“兄弟”,“朋友”,“团结”,“不服输”,“挺住”,“不怪你们”。心想着没表演,要刷钱直接转账不好吗?大家一定在等待着什么?
起初长沙一哥力压,但是不久后就被压倒惨败。一哥下跪抱拳,行江湖礼,还让大家在屏幕上打上“团结”两个字。
接下来的事情就狗血了,输了要喊对面师奶。结果发现两个人就在一个广场上,一转身两个人就可以面对面了。感情前面喊骂得这么厉害,两人都没隔一条街!顿时感觉自己就是个傻子!以后千万不能看再这种直播!

没有奶奶家了

晚上到了杭州,搬好从家里带回来的菜和鸡蛋 。然后出来停好车,车库没有信号。出车库的时候,拨通我妈的电话。
“我到了,东西都搬好了,刚停好车”,我说。
“哦,这次挺快的。”我妈回到,背景有点嘈杂。
“你那边怎么这么闹?”,“在奶奶家吗?”我接连问道。
“瞎说,哪里还有奶奶!”,我妈喝道。
还没细想,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了。

为什么干了测试?

毕业前的目标工作是嵌入式开发,还特地被忽悠参加了培训。

后买才知道培训公司的“包推荐”只是代投简历;而培训公司本身也只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无良小公司,一边薅着政府给的大学生实习补贴,一边赚着学生和初入社会的人;拿着个别优秀学员的入职简历,不断地去各大高校拉人头;培训毕业之后会发现嵌入式的市场早已饱和,一个公司一天面试几十个求职者,近3成做的都是同一个项目,面试官都听腻了。

最后,因为培训时学习成绩还行,留培训公司做助教了。美其名曰,加深学习。然后站在培训公司这一面的时候,才发现原来学生都是这么被忽悠进来的。讲师大都是临时招过来的,对外宣称浙大博士或者研究生,其实是专科未毕业来找实习的。才恍然大悟,原来除了政府和学生被薅羊毛,被薅的还有讲师。

这里面呆了2个多月,因为说好的工资未兑现。这应该就是惯用套路,要么受压迫待下来,要么走人换一个学生当助教。毕竟这里面成绩好且有上进心的也并不缺。

13年8月份左右,裸辞出来找工作,第一份工作裸辞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,幸好一周之内找到了一份工资不错的工作,但是,那就是后面留在测试坑里的源头。

面试通过的公司是一家外包公司,那时候对这些还没有概念。只知道面试的是研发,工资开的是4500每个月,通过了。当时奇怪的是,面试公司又让我去其他公司面试,还丢给了我一份面试题。回去发现都是网络相关的题目,所幸大学里软考脑子进水选了网络这一门(当时专业内最好考的是好像是信息)。最后面试也过了,面试回来的时候。外包公司委婉的告诉我去做的岗位是测试,但是工资不变。然后就说测试更加简单,测试地位在国内发展会越来越好什么的。

当时没什么概念,也不知道什么是项目外包和人力外包。只是看着工资和急切找到工作就签了合同。
这一干,就在这个行业里滚打了8年,再下去就是另外的故事了。
半年前看到离家十分钟的公司在招测试,简单问了下要求。对方问我工作年限,我回答8年。
“那你期望的薪资应该很高吧?!”
我竟一语凝咽。。。。

奶奶的起居问题

奶奶

今年回家次数不多,但是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能听到妈在抱怨没人管奶奶死活,只有她每天盛饭过去看看。然后一边埋怨一边盛饭夹点菜拿过去。

奶奶今年93了,因为之前得病而断了一条左腿。当时爷爷去世没多久,奶奶的左腿小腿上就溃烂了,听我爸说那是年轻的时候长的一个肿瘤,还是我太爷爷给看好的(太爷爷是周边有名的老中医)。刚开始溃烂的时候,奶奶忍住不说,也没人知道,后来疼得忍不了了,才告诉小伯。

后面就开始用中药煎过之后,敷在伤口处。慢慢的,伤口溃烂的地方越来越大。送去县城的医院说看不了了,直接说送去98医院吧。98医院在当地是比较有名的,检查过后,给出的诊断是癌症,而且已经扩散。腿如果锯掉还能活一两年,如果不锯的话最多到年底了。奶奶胆子比较小,还比较封建。家里人也不敢把病情告诉她,只是说腿锯掉能好得快。但是奶奶说不能锯,不然死了不完整。

就这样包扎了一下,配了而一些止疼药就回来了。就这样一边吃止疼药,一边包中药。说白了,那个时候,大家都在等她死。直到奶奶的左小腿硬生生的烂断了。简直不敢想象!送到医院之后,为了止血还是把腿给锯了。再后来,奶奶就在轮椅上活到了现在,算起来也有十年多了。那条断腿放在小伯家的阁楼上的石灰坛子里密封着。

前几年,奶奶自己在轮椅上也能解决自己的起居问题。轮椅放在房间到客厅的转角处,早上起来在房间里上完厕所之后,坐在一条长凳上,然后将另一条长凳移动到前面,移动自己的身体到前面的长凳上。这两条长凳就代替了奶奶的腿,将它们移动到房间门口,然后将自己移到轮椅上出来。
都说奶奶要强,我看也是无奈之举。现在行动越来越不便了,今年渐渐的都会忘记吃饭了。所以起居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了。

奶奶有两个女儿,五个儿子。大女儿年轻的时候过世了,小女儿嫁在了镇上山里的人家,其余儿子都在一个村子里。二儿子不能生养在村后头做了倒插门,大儿子、三儿子、四儿子(我爸)和小儿子房子在一排,是村里最前面的一排,后来三儿子有些钱了就搬到村后头重新盖了一套,原本老房子的地基给了老大,然后这两年老大也重新盖了一套。

奶奶一直是跟小伯一起住的,从爷爷没去世开始就是这样。别人说爷爷奶奶以前比较疼小伯,也说了要小伯养老。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年轻的时候都受了奶奶的冷眼(印象中爷爷就是不管事的),才会说出如此推脱之言。

小伯

而小伯呢,五十好几了,还没有成婚。俗话说,就是光棍一个。他平时是做泥水匠的,远的时候在县里,近的时候就在村后头。但是只要被人留他吃饭,那必定是喝的阿五当六(方言,表示糊涂)的才肯回来,也时常顾不上奶奶的中晚饭。

中饭还好,之前小伯早上出门会用电饭煲将饭煮好,菜也会在电饭煲中炖着。奶奶中午自己就会骑着轮椅去盛饭吃饭。吃完还会到灶台边上去洗碗,空了没事还会整理下桌子上的菜。偶尔小伯出门忘记准备中饭了,也会电话给我妈中午盛点过去。

小伯在家的时候,饭菜都是比较丰盛的。他单身汉一个,每年挣的钱都没有多的,不是赌了就是吃了。所以大家也都一致认为他吃了比赌了好。中午和晚上两顿,奶奶都是要喝点酒的。考虑年纪太大,我们也都让小伯少让奶奶喝一点。这个年纪的奶奶比一般人的牙口都好,是儿孙之福。

看起来,一切都挺好的。

时间总会带走点东西,让生活有点变化。渐渐的,过节回去,奶奶会认错我了。这次国庆回去,白天去奶奶门口转了几圈一直没开门,到晚上吃完晚饭的时候,听见小伯在很响的训着奶奶(奶奶听不见+小伯喝了酒+方言),马上过去看看。
我先发制人的问,“你在哪里干活,喝的这样才回来”。我和小伯的关系比较好,这么说他也不会生气。
“就在村后面”,他说。
我开门见山,问道,“你这样也不是办法,奶奶中午都吃不上饭。另外,晚上她是在等你回来,才没去睡觉的”。我知道小伯又再说奶奶还不去睡觉。
小伯说:“我知道她在等我,跟她说吃了就早点进去睡觉了,也听不进去了。老糊涂了,现在饭都不会吃了,要是没有你妈,早就完了”。
我说:“奶奶这么多儿子,一个儿子轮两个月,一年就过去了”。
小伯说:“我也是这样想的,上次和你大婶说,她直接回我,‘这是你们儿子的事’,你说这要命不,我现在都给你奶奶穿裤子了,已经没有天理了。今年过年的时候,我要和你大伯说了”。
我说:“大的没有担当,不能主动说出来。你也得把问题抛出来,不然大家故意装作不知道。”

觉梅姐

正好二婶今天在我家帮忙做饭,饭间她表示其实她也是愿意轮流照顾奶奶的。这还真的有点出乎意料,她也说出了原因。
当年,她女儿(也就是我的觉梅姐)小的时候脖子上长了一个肿瘤,当时她自己的奶奶(二伯入赘的时候已经有了姐姐)没有拿出钱来,反而我奶奶拿出了40元给她看病,是我二伯挑着姐姐送去医院的。算起来得30多年前了,这40元是比较值钱的了。这也让我对奶奶很大的改观,因为之前听到的都是奶奶很小气。
对觉梅姐的印象不多,因为她在上海定居。小时候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带上海的奶糖。最近几年每次回来都会带着孩子提些牛奶和水果去看奶奶,有时候也会塞给奶奶一点钱。反观其他的的几个亲孙子孙女,倒是很少见到。

二婶嘀咕着:“我们是记着奶奶的好的,倒是你三婶,天天说以前你奶奶怎么怎么对她不好。”
我赶着问:“怎么对她们了”
二婶说道:“你三婶说她们生了两个女儿,你奶奶看不起。她们大人在外面干活的时候,你奶奶都不帮她们翻稻子。”
翻稻子只是个说词罢了,奶奶年轻的时候可能确实也没给儿媳们好脸色看。

人老了

人老了,有时候好像还真的是个累赘了。
每天的生活无人问津,多吃一顿少吃一顿也糊涂了。
人老了,好像还真的是个宝贝了。
每逢过节、或者奶奶的哪个儿子大寿了、又或者哪家办酒席了,又会被争先恐后地搬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