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 读书 下的文章

家书里的理想与现实:傅雷的跨文化教养与人生悖论

表达会影响我们的思维。——傅雷

前年看过一册世界史《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》,是尼赫鲁在狱中给女儿写的一系列信组成的,内容主要是历史叙事和宏观分析,整理成书之后有很高的普世性,读起来代入感强,简单易懂。至此,我就想多找一些这一类的家书型的书看下。如果说前面这本是了解世界史的很好的入门,那《傅雷家书》中对艺术启蒙和教育的描述,可以让我们对音乐艺术、东西文化比较、人格修养有更多的了解。

因为我对音乐一窍不通,暂时不聊书中对音乐相关的分析和描写。除此之外,东西文化对比和人格教育让我感觉深刻。傅雷说东方文化以「明哲、超脱、恬静」为核心,追求「无我之境」与内在和谐。傅雷以王国维被批判为例,强调东方智慧超越阶级斗争的纯粹性。而西方则推崇「活力、热情、大无畏」,如萧邦对抗出版商的斗争精神,体现个体抗争的“白首穷经”式执着。

来看下人格教育,信中傅雷多次提出“做人第一”,在傅聪结婚前还提出了对其另一半应该有的贤妻良母式的要求:“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,天性的温厚,开阔的胸襟。有了这三样,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;而且有了这三样,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。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”。但是对他了解的人都知道,现实生活中他多次出轨,骨子里透露着男尊女卑,才子风流的思想。

另外,傅雷在信中多次强调理财的重要性,他说:“人格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,主宰人生艺术的不外乎是调度钱财的能力”。他深知傅聪的性格大手大脚,难以培养,转而希望儿媳弥拉去学习理财。难以想象当时这些大家、艺术家的收入竟也只能过得温饱而已。

最后总结一下,《傅雷家书》最值得大家一读的是里面的对东西文化的对比,对音乐艺术的分析,对孩子辛勤教育和人格的培养。同样,值得我们唏嘘的是现实中他多次出轨和书信中对自己“做人第一”的标榜,需要我们警惕的是我们不能以”为你好“之名实施精神暴力,也就是PUA了。

2024阅读小结

今年的阅读情况

今年单独做一个读书总结,今年总体阅读量比去年多一点,去年读完的8本,今年读完20来本。不过有几本是去年读一半了,也不用在意这些细节,25年应该还可以提高一点阅读量。前几天看到有关注的公众号里,有人总结一年读了500多本书,真羡慕有这么充足的时间和这高效的阅读速度,我能保持日常阅读习惯就谢天谢地了。

今年读到《重走:在公路、河流、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》,然后就一口气读了《许渊冲:永远的西南联大》和《西南联大求学日记》,那个时代和环境竟诞生出那么多大师、学者和顶尖人物,让人神往且钦佩。马亲王的书一如既往的风格,思路清奇,情节流畅不拖泥带水,非常时候有点压力的时候来舒缓下生活节奏,今年读了两本。其余像《边城》、《子夜》、《少年诗篇》和《一句顶一万句》这种类型的小说都是自己喜欢看的,故事背景带有一方乡土特色,自己没到过但是这些书感觉可以让我走远了。一如既往的,有关经济的、历史的、社会的、育儿的、自我成长的,我也会读一些,25年也会继续保持,尤其是孩子成长太快,有些事来不及思索就过去了。

阅读清单

本年完成阅读的有:

  • 中国的文化与兵
  • 那时候
  • 边城
  • 子夜
  • 少年诗篇
  • 一句顶一万句
  • 平凡的世界
  • 信息简史
  • 太白金星有点烦
  • 长安的荔枝
  • 优势杠杆
  • 许渊冲:永远的西南联大
  • 在公路、河流、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
  •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
  • 谦庐随笔
  • 历史的温度4
  • 岛上书店
  • 腹有诗书气自华
  • 这样和孩子相处: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
  • 怎样读书好

本年还在阅读中的有:

  • 西游记
  • 大唐西域记
  • 丁聪古趣漫画
  • 穿墙透壁
  • 千家诗
  • 苏轼新传
  • 大秦帝国(3年前读了一半停了)
  • 武则天研究
  • 爱你就像爱生命
  • 从北京到华盛顿
  • 务虚笔记
  •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
  • 在轮下
  • 火凤燎原(间隔一年,后面看起来应该会有新鲜感吧)
  • 宏观经济学原理

明年的计划

今年开始看看西游记相关的书了,因为孩子喜欢,看原著有利于讲(编)故事。去年说的看些英文原著,今年没有实现,25年继续吧。
另外,像沈从文、钱穆这些大师的作品可能会多找一些看看。
最后,25年阅读节奏保持得好的话,半年来个小结吧,要不然一整年我前面看的都忘了、、、

《平凡的世界》——不够励志

这本书挺火的,各个平台的售卖和借阅榜上都有它。我是前几年的一次购物节日买的,最近拿出来把它读完了。
本书主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,逐渐刻画当时社会下各阶层的人物形象,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变迁,以及每一个普通人复杂冲突的身影,也揭示了畸形的政治是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。
这套书有三本,第一本我看得还挺慢的,慢慢看作者展开背景,慢慢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。但是当我读二本后半部分的时候,感觉就不一样了。尤其作者写到田润叶为了二爸的前途而和李向前结婚,婚后又因为没有爱情和李向前分居。最后却因为李向前遭遇了车祸失去了双腿,而回归家庭。因为李向前的深情和坚持,也因为自己的内疚和同情。这种价值观完全不可思议,放在当前社会也不合适。
然后是主人公孙少安,润叶向他表白心声他不接受,转身就去找媒人说了一个。然后开砖厂找了一个不靠谱的师傅,导致工厂没运行起来,欠了一屁股债,在这个绝望之际,正好遇到可以借钱给他的人。放在当时社会,真是不敢想象,尤其是已经欠了一大笔贷款没还的情况下。
最后不可思议的就是孙少平了。作者可能想表现那一代人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,有种期望并享受苦难的的感觉。现在的媒体或者文章要是说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苦难,吃苦能成功,估计大家会骂脏话的。不是现在的人不能刻苦了,就像现在失业率这么高,送外卖和滴滴都快饱和了。那这些新加入的人是原本就想加入呢,还是原来有更好的工作而现在找不到了才加入的呢?!
全书也丰富地描写了少平的情感史。郝红梅是少平的初恋,同样贫穷使得他们产生共鸣,而郝红梅因为更重物质而选择了其他人。跛脚的侯玉英因为少平救了她而对他产生了感情,但是少平因为对她没有恋人之情而拒绝了她。田晓霞是少平的挚爱,他俩在精神上有深刻的交流和共鸣,但是晓霞命丧洪水(太突然了,被写死的感觉很明显)。金秀是少平好友的妹妹,因为照顾少平爱上了他,而少平因为自己煤矿工人而对方是大学生,怕耽误人家而拒绝(找了个借口,不然怎么不怕耽误晓霞)。最后少平选择了相互照顾的惠英嫂,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开长途汽车的润生遇到寡妇郝红梅,不知道是因为同情还是什么原因,竟然一来二去和对方好上了。爱情是需要有经验的,没有交友和分手的经验,很难看清自己和对方是因为什么走在一起的。
还有一个神奇且贯穿全书的人物——姐夫王满银。常年游手好闲、不务正业的人,最后却莫名地回归了家庭。
总之,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就是各类鲜活的人物和社会背景的描写。但是人物形象与最近读的《一句顶一万句》中的各类人物比较,本书的主人公虽然不屈不挠,但是很难励志。而后者书中的人物更接地气,也更真实,让人意犹未尽。

重走:在公路、河流、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

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受战争时局影响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。随着战事逼近,“临大”分三路再迁昆明,其中一路有300余名学生和11名教师,选择步行,从长沙出发,穿越湘西和贵州,历时68天,行程1600公里,抵达昆明与另两路师生会师,这就是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由来。

那一段抗战时期,西迁的大学有很多,比如交通大学、复旦大学迁往重庆;武汉大学、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各地;还有浙大迁广西,迁江西,迁贵州。这些学校保存了当时中国教育的火种,也输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,我能说得上的就有杨振宁、许渊冲、汪曾祺、李政道、邓稼先。联大当时还有很多优秀的执教者,像闻一多、沈从文、陈寅恪、钱钟书、吴有训、冯友兰、朱自清、华罗庚等等。

《重走》这本书我看得比较随意,空了就拿起来翻两页,就和作者走走停停,慢慢抵达联大一样。作者从长沙出发,一路走过益阳、常德、桃源、沅陵、镇远、贵阳、盘县、曲靖等地,一边描绘沿途的山川河流,一边按耐不住记者的性子寻找关联笔记、故事和地方志,企图还原一些当年湘黔滇旅行团在路上留下的痕迹。

寻找西南联大,不仅是一本自我探索、怀念追寻历史的书,在我看来更是一本介绍沿途美食的书。看书中描述顾客点面的时候的说法就有十来种:“ 绒排:面软;带讯:面硬;二排:软硬适中;重挑:面多;轻挑:面少;宽汤:汤多;干:无汤;免青:无葱;免酸:不要酸菜;轻汤重盖:面少卤多”。当下我就决定这个地方必须得去。又在《贵阳市指南》找到贵阳人为何喜欢吃辣的原因:滨海之人,多不食辣,盖缘鱼虾易得,其味鲜美,足以刺激食欲,无须辛辣.。山国之民则不然,得肉食者不易,蔬食菜根,其味淡薄,故必以辛辣佐之,食欲始可旺畅。想想身边爱吃辣的和不爱吃的,确实有几分道理。

很认同作者书中的一段话,就以此结尾吧:“现在看来只是我们恰巧赶上一个国家的上升曲线,势比人强,却让我们误以为一切可以持续,迟迟不肯降落,以致浪费了太多时间—不要误会,我仍以为无休止的旅行、观影、清谈和漫无目的的阅读是珍贵的,可倘若我们真想要“创造”出什么,想有属于自己的“一生志业”,那需要很强的信念感、长久的忍耐和真正凝聚起来的心力”。
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大概就是说得着
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这个书名看起来有点摸不着头脑,不知道书的内容会是怎么样的,也正是因为书名,我先选择听书听了一遍,然后觉得其中的人物关系很有意思,于是又快速过了一下电子书,顺便整理了下人物关系

整本小说看下来,除了复杂的人物关系,鲜活的人物个性,麻木的平民生活,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“说得着”,说得着就是朋友、就是师徒、就是情人、就是夫妻、就是父女,而说不着的话父子不是父子,母女不是母女,夫妻也不是夫妻。而这个“说得着”,我觉得就是“一句顶一万句”了!老杨和老马成为朋友是因为说得着,吴香香和老高偷情以至于私奔是因为说得着,彭丽娜和小蒋说得着,牛爱国和张楚红说得着。

内容上,小说沿着杨百顺干活求生的经历、逐渐讲到巧玲,然后讲到她儿子牛爱国。顺着这三条主线刻画了很多人物,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活。简单回顾一下这几个人物在我脑子里的印象。

老杨

主人公杨百顺的爸爸,因为小儿子杨百利和百顺两个人上新学的事情上耍了心眼,气走了百顺。
自己说得着的朋友老马,结果根本说不着,最后瘫在床上的时候还在纠结。

百顺

小说的上半部分都是围绕着杨百顺找活计写的,开始是跟老杨卖豆腐,但是心里崇拜罗长礼喊丧。离开老杨后遇到老斐介绍去老曾那里学杀猪,因为拿不到下水心里不平衡就离开了。遇到同学小宋介绍,去老蒋的染坊挑水,因不小心放走了老蒋养的猴子怕被责怪而离开染坊。为了寻找生计,杨百顺被天主教神父老詹纳为教徒,并改名为杨摩西。老詹介绍摩西去竹叶社劈竹子。被社火会首相中在社火中扮演阎王。然后被县长老史相中请去县政府种地,但因为一个尿壶得罪了县长,这导致他提心吊胆。在有人提亲后,杨百顺倒插门嫁给了馒头铺的吴香香,并改名为吴摩西。吴香香和隔壁老高给吴摩西扣了顶绿帽子,然后私奔了。摩西带着巧玲假意去找吴香香,结果巧玲让人拐跑了。寻找巧玲不得,摩西失意出走延津,改名为罗长礼。

牛爱国

小说下半部分主要是在说牛爱国的感情经历,他的老婆彭丽娜刚开始出轨理发店小蒋,费尽心思挽回不成功,后跟自己姐夫私奔。自己痛恨彭丽娜之余,竟也和自己朋友美食城李昆的老婆张楚红染上了关系。中间牛爱国还多次求助说得着的朋友帮忙出主意,包括怎么挽救和彭丽娜的关系,包括要不要带张楚红走。最后张楚红没等到牛爱国,也和李昆离了婚,并消失了。小说结尾就是牛爱国因为母亲巧玲的死,去延津找藏在母亲心底的结,最后找到自己的答案,并踏上找张楚红的路途。

几任县长

整个小说中对于县长的刻画也比较有意思,前前后后好几任县长,喜欢做木头的老胡,对判案也糊里糊涂;嘴巴很碎的小韩,办新学,但是因为话多被不喜欢话多的省长给撤了;喜欢听戏还喜欢和戏子手谈的,并且在县政府招杨摩西种菜来韬光养晦的老史,因为提他上位的省长老费下台而顺带被撤职;最后上位的县长老窦爱打枪,不知道下场是怎么样。
对于百姓来说,换个县长基本就是换个天了。

老汪

老汪是私塾的老师,一个很小的角色,他女儿灯盏淘气喜欢站在缸沿玩,结果淹死了。几个月之后,老汪看到窗台上被灯盏咬了半口的月饼,突然崩溃,那是他从县城带回来的月饼,当天被灯盏偷吃还揍过她。
伤心至极的老汪辞去私塾的饭碗,向西寻找归宿。一直走,直到走到不想灯盏了就在那落脚。这种伤心仿佛也感染了我,无奈、绝望,知道自己终究会忘去,却无可奈何。

最新文章

最近回复

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