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底在深圳、广州的读库活动现场,我向大家汇报自己所理解的关于阅读的“决定性瞬间”,建议家长不宜过分强调读书这件事儿:一是不对孩子强调阅读的重要性,不跟小孩说你必须要读多少书,读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,你不读就对不起谁谁谁云云;二是不对周围的环境强调我的小孩是多么爱书,能读多么高深或高级的书,今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等等。

我觉得,这样的强调,会把阅读的功利心、装饰性凸显出来。

回到北京,一位老师和我继续聊到这个话题。对读书的强调,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儿可以让他获得赦免权,因为在读书,就可以不去做家务,不去做别的应该做的事情,甚至真正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也可以不管不顾。

想一下,我们的习惯性做法还真的是这样。“只要你好好念书,其他事儿都不用管”;“去写作业吧,其他的事儿我来干”;“天大的事儿,也不能耽误孩子读书”;“只要你读书,我受多大苦都值得”——这样的台词在各种作品和生活中作为含辛茹苦、感人至深的正面教育典型,比比皆是。

如此情景,让孩子可以直接从“读书”这样的行为中获利。读书的最大好处,已经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,而成为一种挡箭牌、保护伞。

无需真正用心阅读,只要摆出一副在读书的样子,就可以逃避许多苦差事,视责任感如无物。

这种“作读书状”的表演和装饰,很容易培养出一种自私。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这句话苦天下父母、妻儿久矣。张爱玲老师评说京剧《红鬃烈马》,“无微不至地描写了男性的自私”。是的,历数史上的负心汉、白眼狼,都是用“寒窗苦读”做借口,两耳不闻窗外事,柴米油盐皆无关,四体不勤,一屋不扫,将自己的家人、亲人盘剥殆尽,且那么理直气壮又冠冕堂皇。而飞黄腾达之后,圣贤书中的那些道理全都抛在脑后,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有认真在读,只是躲进书中,摆出一副在读书、爱读书的样子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