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 随笔 下的文章

2020双十一聊聊消费

时间不多了,马上就要开始抢购了,原谅我这篇短小和粗糙博客。
随着每年的双十一大战的交锋,现在情况愈演愈烈,活动力度“大”,战役时间也被拉长。
活动力度是否真的“大”,有待商榷,现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一套优惠算法,什么满减、红包、抵用券、会员等等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据说,电商的测试是真的累,每个活动光遍历一下这些优惠就够受的了,因为一旦漏出个漏洞,被羊毛党发现,那是分分钟就能让公司掉血的事。
再来聊聊战役时间拉长。原本就只有双十一那天和后面两三天的事,现在倒好,从9月底就开始陆续推出活动了,估计十月一号那天的前两个小时就是高地争夺战了,后面就是小打小闹的收复和清扫战斗了。
生产里的发展,会导致产能过剩,这几年都是在促进消费来缓解这个问题。加上今年的疫情,国内经济不容乐观,从618和这次马上到来的11.11的数据来看,国人的消费能力还是大有可观的。但是大家的经济收入并没有明显的提高,问题来了,消费高了就提升生活质量了吗?!说取富于民可能不太合适,分锅于民倒是挺贴切的。
现在大家消费已经失去理智了,随便去一个商场,统计一下商铺就能发现,都集中在母婴、中年女性、老人这些“高消费”群体上。商家的广告一致都是给大家洗脑,让大家认为提高消费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,能让你高人一等。暗示你和别人去比较,有比较就有高低,有高低就会有消费的种子。就连这几天上市的蚂蚁金服都广告渲染“用花呗的钱请客吃饭,会有面子。”这种打肿脸的面子不要也罢。
最后来个反转,我不是劝大家不要消费,或者要谨慎、理智消费。因为我要去抢书了。400的书,各种优惠下来只要100左右。嗯!真相!!今年我的消费观念变化很大,原本都是能不消费就不消费,修修补补又三年的那种,现在不会那么抗拒消费,也不会很狂热的去消费,但是买书可能是个例外。至于其他哪些变化,后面再整理了。

儿子教会我的态度

1、过于谨慎
对于我这个年纪,三观总体基本已被认知确立了。也就是因为如此,在陪伴儿子的时候,会有意识的提防自己输出强烈的观点。但是转而思之,如果我不对他输出强烈的观点,难道让他去被动的接收社会给与的认知么,有点因噎废食了?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,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。我们需要担心的不是输出给他的途径,而是内容。

2、平等的态度
儿子很喜欢坐扶梯,我经常会往下走一阶,为了牵着他的手更自然,也能更及时的抱起他。但是每次当我这么做的时候,他也会跟着我往下走一阶。突然想起很多时候,我为了和他平视的对话,会有意的蹲下或者坐下,他也会这么做,当时惹人啼笑。我们总是会因为很多原因去做一些我们认为是对的事情,实际上孩子由于学习和模仿,他并没有得到我们认为的保护,或者是平等。

关于让孩子爱上阅读(转至读库)

1.越是强调,越是刻意。阅读同样如此。不用老是提醒孩子“爱读书才是好孩子”,批评孩子的不爱读书,以及炫耀孩子多么爱读书并读了多少书。就像我们不再讴歌呼吸和饮食一样,让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,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和生存必需。

2.不要把“在看书”和“没有看书”两种状态截然分开。即使不是在读书,他照样像海绵一样在汲取成长所需的能量。通过其他途径接收的信息、吸收的知识、受到的影响也并不比阅读更少,家长的言传身教肯定比读一本书更重要。

3.“只要你好好念书,其他事儿都不用管”;“天大的事儿,也不能耽误孩子读书”;“只要你读书,我受多大苦都值得”,如此情景,让孩子可以直接从“读书”这样的行为中获利,无需真正用心阅读,只要摆出一副在读书的样子,就可以逃避许多苦差事,视责任感如无物。长此以往,阅读成了一种作秀,一种装饰,一种逃避。

4.所谓传统文化和国学知识,其阅读与学习没有外界说的那么重要。即使不看这类书,生活中这方面的熏陶和影响也比比皆是,不耽误什么事儿。更有意义的阅读是面向未来、面向世界、面向现代化,成为可以从容自在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世界公民。

5.通过几个故老相传、善恶分明的故事,告诫孩子“金钱是万恶之源”;教育孩子必要的金融知识、保险意识,分配、管理好自己的财富,乃至创造财富的能力,培养其“财商”。我希望自己是后者这样的父母。

6.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够努力,这种想法可以休矣。是因为该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学进去。这样的小朋友,欠缺的是自我管理,静观、倾听的习惯,专注、自制的能力,以及因好奇心、想象力而激发出来的自我渴求的动力。不具备这些,不仅学不好,也玩不好。

7.段子手不是段子养成的,而是靠其扎实的阅读基础和严格的写作训练。过量、泛滥的碎片化阅读,培养不出链接联想能力和智慧创造能力。未来这一代人的竞争,是专注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时间和精力分配能力等方面童子功的竞争。

8.许多家长很想多陪伴孩子,但就是架不住小朋友的追根问底。如果任由孩子问下去,爸爸妈妈会囧死,于是动用威权让其闭嘴,或者用“没看大人忙着吗”来选择逃避。对于学识教养先天不足的我们这一代来说,跟孩子一起学习、共同成长,单比引导孩子看书更 有必要。

9.“你总是一副很能干的样子,有没有本事看完一本书?”阅读就像游戏通关,告诉孩子,认真读完一本书,一本很厚很厚的书,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。

10.阅读的时候,除了书中设定的上帝全知视角,也可以让孩子尝试舞台演出和角色扮演的主观视角,比如《龟兔赛跑》,让孩子扮演乌龟,再试试扮演兔子,学会设身处地、将心比心地体验各种情景和情绪,同理心由此而生。

11.许多童书都标注有年龄段的划分,这些“分级”是为了给家长提供参考,也是鼓励孩子参照这种划分并将其打破。阅读一本超龄读物,得到的阅读体验远大于适龄读物。对这样的阅读冒险,家长既不要无动于衷,更无需大惊小怪。

12.“逆向安装”,这个工业技术领域的字眼也可以用在阅读中。当孩子看到一篇好文字的时候,引导他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作者,去设想这样的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,作者这么写的动机是什么?考虑是什么?在心里做反安装的训练。孩子以后就不单是故事的消费者,而有可能成为生产者。

13.低幼儿童的书目,往往是家长决定、筛选的。父母的第一考虑是孩子“应该”读什么书,其实观察孩子的阅读反应同样重要,在“应该”和“喜欢”中找到两者兼具的属性。小朋友能够把书读进去,比把书买回家乃至翻完了更难。

14.阅读不是为了炫耀,为了攀比,不是为“我懂的你不懂”、“我这么多你那么少”而得意,而是为了理解他人,感知生命,知道强弱之间可以相互转换,知道可敬与可笑之间只有一步之遥,知道荣耀与耻辱并非像别人所理解的那样,而是有他自己的判断。

15.在这样一个技术爆炸的全球化时代,对于新人类来说,活下来越来越容易,活出个人样却越来越难。最好的得救之道,就是阅读。

下班路过抓螃蟹

最近部门开始整合,新领导第一天开会就要求994。之前组内虽然加班也不算少,但是突然变成强制,多少还是有点难以接受。
老婆今天晚上也在公司培训,晚上下班,带上老婆回家。下着稀疏的小雨,风刮过来的那种。
在西溪印象城的对面,转弯的河滩上,老婆突然喊了一声“那是什么”。我想有啥大惊小怪的,莫不是只蛤蟆。刚准备走时,老婆又喊起来了“快看快看!好像是螃蟹”。我一下来了精神,把小电驴停到一遍,马上扑向小河滩。毛手毛脚的抓了几只螃蟹装在袋子里,回家一看,有几只还真是漂亮,红红的,和烤熟了似的。
大学时,在钱塘江边的护堤河里也看到过很多的螃蟹出爬,甚有趣味。

三条狗的故事

下面三条狗的故事均为道听途说
一个鳏夫死在家门口的河里了,泡了两天,村民们捞起来后用棉被裹了起来。他的狗就在尸体前不肯离去。
一个老人晕倒了,他的狗跑去扯正在打麻将的女儿的裤腿。
多年前小伯骑摩托车酒驾摔跤了,三伯把人送去医院后,将小伯的摩托车推回了自己家的大厅。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,小伯家的狗就睡在他的摩托车下面。。

最新文章

最近回复

  • zahui: 所以重点是选一个好的...
  • LMS: 后面几点看着像是要从...
  • LMS: 好大一笔意外之财,运...
  • wys: 从聊天记录看,这俩位...
  • 大致: 不错挺负责啊。我就没...
  • 苏三州: 我家老大六年级,也是...

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