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孩子出生后的三年是放在老家带的,虽然每周末会回去,但是聚少离多,对孩子的性格正面影响较少。等我们接过来一起住的时候,已经有点叛逆了。都说爸爸没有妈妈焦虑,其实不管孩子的人都不会有这方面的焦虑。
刚开始,下面这种情形每天都在发生:

  • 孩子不听话。让他吃饭他不吃,让他刷牙他不刷,让他睡觉他不睡。最典型的话就是“我不”、“我就不”、“我才不要*”、、
  • 社交能力弱。不敢主动和别的小朋友打招呼。
  • 行为具有攻击性。看到别的孩子玩得开心就去追;或者当别的小朋友靠近时突然张开双手吓别人。
  • 没有安全感。看不见妈妈或者带他奶奶(婆婆),就开始无休止的哭闹。
  • 情绪化。不愿意的时候就大声的尖叫,扔玩具。
    说实话,我打过他几次。也作了好几次反思,寻找原因。暴力解决不了问题,只会给孩子埋下暴力的种子。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情绪没有处理好。孩子当前的问题是既成事实,本来就需要我们去引导、改变的。结果自己比孩子还情绪化可怎么行?!
    后面渐渐的通过的查找了很多育娃和心理学相关的资料、经过反思和实践,已经慢慢地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了。如今,吃饭、上学、起床、看书等习惯的培养都已经不是问题了,唯独睡觉这方面还有些执念,晚上就是不肯睡觉,需要继续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。
查找“情感暴君”

人是善于归因的动物,但是喜欢归咎于别人。比如最常见的,把问题都归咎于老人。认为老人的溺爱是影响孩子的主要问题。确实因为年代、观念等原因,会有一些老人给孩子的成长时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。
其实,不管老人还是自己,问题更多的是在身边。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“情感暴君”,他一高兴,全家松口气。他一不开心,全家人的心都得拽着,紧张得不得了。有时候这个“情感暴君”是孩子,但大多数是我们家里的某个大人。好的家庭环境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角色。

减少孩子的攻击性

通过一定时间的心理学的学习,也归纳出几个实用的方法,可以让孩子减少攻击性。

  • 非攻击的方法表达感受。把对“你”的指责重组成“我”的信息。例如:“你太不听话了!”改成“我很愤怒!”。例如:“别把脏盘子放在那里!”改成“你把脏盘子留在那里让我很不愉快。
  • 忽略攻击性行为,并强化非攻击性行为时,孩子的攻击性会降低。惩罚攻击者的效果其实很不稳定。
  • 积极而非消极的表达观点。例如:“清理好你的房间,你就可以玩了”。而不是“如果你不清理你的房间,你哪儿也别去!”
    良好的沟通是解决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的法宝。这里我推荐一本马歇尔·卢森堡的《非暴力沟通》,让爱融入生活。
解决问题的两个原则

同样作为一个奶爸,有两个原则分享一下。其实,人对事实和情绪的接受是可以分开的
在孩子让人特别生气的时候,我们要做到“音画分离”。所谓“音画分离”,就是孩子让人生气的时候,我们不能发脾气。不然,孩子只会记住我们的愤怒、批评和不耐烦,他只会记得大人斥责他们的嘴脸,却不记得所说的道理。而且长期以往,会让他感到恐惧,并习得这种行为方式。
控制好我们的情绪,和颜悦色的说出我们的愤怒。这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。如果没有还没想明白该怎么说的时候,宁可先别说。
除了“音画分离”,我们还需要坚持“时空分离”。当孩子让人发怒的时候,千万不要马上解决问题。不然孩子的那股劲上来,只会让大人更加恼火。
所有小孩子的问题都应当过后解决,或者提前解决。如果当下解决的话,大部分是徒劳的,家长碰一鼻子灰,还特别有挫败感,小孩子也不快乐。

关注“美好时间”

我们所学的育儿本领,以及在各种爸妈群里交流的话题,都是为了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——比如,几天没拉屎怎么办?不爱吃饭怎么办?不爱睡觉怎么办?咳嗽了怎么办?······我们在意的是孩子出了状况我们该怎么办,怎么去快速解决。
可是,孩子大多数时间是没有状况的。尤其是现在的孩子,温饱无忧,大部分时间都很开心?这时候家长在干吗?在孩子看奥特曼的时候、在孩子玩沙子和积木的时候、在孩子在游乐场玩的时候,家长们反而不知所措了,要不是就抓紧休息一会,要不是就在边上刷抖音、玩王者。
孩子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时光,其实是这些没有状况的时间,可以称作"美好时间"。这个“美好时间”需要我们怎么把握,值得我们深思和规划。总不能带了孩子3、5年,学会的都是怎么对付他把?!
孩子最大的好处就是,他允许家长犯错。对孩子来说,并不是你经常犯错,就不配当爸妈了。现实中,所有的父母都会犯各种无数的错误。孩子怎么都会长大,我们只有减少焦虑,多多关注美好时间的陪伴,才能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。
最后,为了我们的美好陪伴而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