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陪娃在床上玩卡片。卡片有一叠,是那种独立的两张,每张正反两面都有图画,两张正好可以拼成一个小动物的那种。
起初是让他在一堆图片里面找到两张匹配的,一直以来也都是这么玩的。
玩过一遍之后,感觉到继续来一遍他可能会感到无趣。无趣就不要继续,这也是我平常引导娃的原则。事实上刚刚拼完一遍,他开始扔手里的卡片了。
那么,问题来了。她妈洗漱一时半会还来不了。我该怎么和他打发(高质量陪伴)这段时间。
我说,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小动物吧。
我从一堆卡片把所有动物的正面挑出来,摆成一排。原本想着,我问下他哪个动物比较大(大象)?哪个动物耳朵比较长(兔子)?哪个动物脖子比较长(长颈鹿)?如此这些。
可是当我才开口问第一句时,他马上用双手把我摆整齐的卡片拨乱,嘴里喊着,“不是这样的,不是这样的。”
刚开始我没有明白。直到他把大象的头和身子拼在一起的时候,我才明白。他认为这套卡片就是让他来找匹配的,其他的玩法就是不对。另外的认知卡就只能抽一张问他这是什么,改天如果我从一堆认知卡里找出类似的让他来归类,估计他也会崩溃。
我反思并承认,这是我们(长辈)的问题。我们着急的、焦虑的,让他去搭积木,拼图,背数字等等。久而久之,他做到了。
但是,这是教育了他,还是限制了他。